大地行者 1月24 日 流水學習法體驗旅程 @ 鹽田梓 0945

  今日九點半入到西貢,買了廿蚊桔,廿蚊陳福榮,九點九碼頭集合,坐船去鹽田梓。甫上船,鹽田仔碼頭既風笛被圍了,看來是因為防疫需要。

  上到簡樸居,上上面草地,今天的主題是流水學習法,四個階段:

  1. 「喚醒熱忱」
  2. 「集中注意力」
  3. 「直接體驗」
  4. 「分享啟示」

  我地玩了幾個遊戲,仔細體驗一下四個階段。

  由於我地人太多,分成了兩組,我果組一開始跟流水玩,扮動物方舟,我仲記得我扮錯動物,我抽到蜥蝪,但卻扮成了豬,因為我見大家扮豬既都係蹲係地下🤣。Anyway 最後係一個for fun 遊戲。

  之後我地去了平台,玩了扮樹遊戲,有人扮樹根,有人扮樹心,有人扮xylem 木質部,有人扮樹皮,最後有人扮天敵雀仔,每人各司其職角式扮演,大家都很投入。

  之後我地直接係平台上午餐😋仲記得天鳥表演了一個「橙魔術」,佢叫大家估該橙打開橙皮後有幾多舊果肉,然後引起人人估一個數,點知最後天鳥自己都估錯😂講一句「魔術失敗」就了事。可是,他這個魔術卻成功draw 大家attention,所以我覺得今次魔術都幾成功。

  食完午餐,我地去了草地,兩人一組玩了搵樹遊戲,一人蒙眼,另一人帶佢去感受。我地去了鹽田仔舊碼頭,唱歌《Birds of the air》。值得一記的是島仔觸景傷情,這是一個對他很有回憶的地方,畢竟他剛離開了outward bound,而他在鹽田仔帶班的經驗應該不下數十次,加上兩位夥伴麻雀同海風都係到,所以這些都是一些十分珍貴的回憶!

跋:

回應主題,附上自然協會的《流水學習法》簡介

《流水學習法》《Flow learningTM》是美國自然教育家約瑟夫、柯內爾(Joseph Cornell)在領導戶外教學多年後,所歸納創作的一套戶外教育﹑體驗設計理論,我們使用多年,不單用於一天或數天戶外自然體驗活動,亦曾建議老師運用於室內教育當中,一樣有很好的效果。

整個學習法分四個步驟,在每個步驟安排合乎該步驟性質之活動

  • 第一階段:喚醒熱忱
  • 第二階段:集中注意力
  • 第三階段:直接體驗
  • 第四階段:分享啟示

第一階段:喚醒熱忱

學習興趣有賴熱忱,自然體驗旅程開端,人與人或人與自然之間總常是庸庸懶懶的游離狀態,人與人之間的熱忱要喚醒之外,人與自然間的熱忱也該要喚醒,如何把彼此的注意力都集中回來,又如何把彼此的興趣關懷都聚焦凝聚,為整個體驗旅程作一好的開始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第一階段的活動,多是比較活潑﹑熱鬧又易激起人們熱忱的為佳。

第二階段:集中注意力

第一階段的喚醒熱忱被喚醒後,團體中各人均對彼此有初步認識,增強了團體的凝聚力及各人對活動的興趣後,便可進入集中注意力階段,學習接收需要專心,此階段便嘗試讓參加者進入較專注寧靜的氣氛中去,例如使用不同的知覺遊戲,讓身體的不同感官帶領人們從熱忱進入精神的另一層次中。

第三階段:直接體驗

直接體驗是四個階段中,人與自然最緊密溝通的部份。與集中力不同是,這部份的活動讓大家直接與自然交流的力量更強。經過集中注意力部分,人的感官漸次開放,心靈頻度越加敏銳,我們可以在這階段,體驗自我的內在與自然的精神相連結。
整個體驗部分都該是充滿祥和喜悅的。

第四階段:分享啟示

分享啟示部分可安排成員彼此的分享時間,又或是帶領者的深入分享。此時該氣氛進入深刻恬靜中的澎湃喜樂裡去。團體成員之間,因共同經歷了不同自然活動,個別又有不同的體驗經歷,此時如果都把彼此在自然中所感受得著的都分享交流,則彼此經驗不單可相互啟發,整個旅程亦可畫上完美句號。
主持人亦可把握此時各人皆可在更喜悅﹑安祥﹑自在開發狀態下,分享想傳達的訊息,分享方法,可以是說故事(各自然保育家﹑哲人﹑或身邊愛自然的奇人奇事等)﹑頌詩﹑唱歌,人的善良本質在此刻更清晰的呈現,學習﹑吸收能力便更佳。 

大地行者 1月22 日 導師是如何煉成的? ~個人素養 @ 兆基書院 1900

  今日全日在上環tecky 上堂,六點四先走。幸好準時七點到兆基書院(行了西隧😫好貴)

  今天課程的第一句就係「導師是如何煉成的」。要注意的是用了「煉」而非「練」,固中意境是有分別的。

  我們先分組討論,探討老師應該有的特質。最後歸納出以下幾點👇

  1. 愛自然
  2. 自信
  3. 好奇心
  4. 耐性
  5. 同理心
  6. 身教
  7. 敏銳

  這裡的老師是指自然教育導師,所以作為曾教過中學的我,我會覺得這是不同的,起碼在校教師不一定愛自然😂

  之後我地進行了盲行,聽住清水老師的笛聲,然後當笛聲停下時,向最近的人分享。我的分享者是粒粒子,分享的內容是「心中印象最深刻的老師」,我分享了花仔,畢竟他對我的影響真的很大,無論是知識層面上抑或是人生道理上,他給我的感覺是「既敬且畏的」,而且很感恩跟過佢去玩帆船,這是一個很值得人生,尤其是對中學生來說。

  然後,到粒粒子分享,她分享了她的中學中文老師,同粒粒子本人好似,所以好鍾意佢。粒粒子係台灣人,所以這是她在台灣讀中學時期的回憶。同時她亦分享了她在台灣和香港開素食咖啡店的事,原來素食咖啡店是用素豆奶來沖咖啡的😂智商加一。

  之後,下一個環節係讓我們選擇一樣自然物,看看我們的第一直覺是屬於那一類人。以「金木水火土」作引旨,各有對應的物件和意思。

石頭
燭光
泥土

我當刻在火同泥土之間猶豫了很久,最後決定選擇了泥土,純粹直覺。事後當然知道這是土屬性,代表「信」。我比較欣賞的是清水老師為大家找同類的技巧,比如選擇了泥土的人一齊舉手,這會令大家潛意識找到自己的同類。

最後,引了道德經內的「知人者,智。知己者,明」來總結,我覺得很有道理,由於一直從事對人的工作,所以我對人的敏感度很高,亦因此我對人性的感受很深(畢竟經歷了很多🤣)然後「知己者,明」,「明」一字我覺得很有意思—「心中有日月」,這正正是知己者的明呀!

跋:

今日打開notebook,看到女友上星期在生活書院為我畫的「回紋保平安」,盡管這是微不足道,但我仍感到有一絲暧意。

大地行者 1月16日 情意自然野餐文化體驗 @ 南涌 1400

  今日一點二開車出門,兩點到南涌強記士多,是我第一次行龍山隧道,我仲因為行左快線而不能轉左落沙頭角,結果入埋長山隧道🤣「好彩準時到,仲有人遲到」

今日既主題係「節氣」。所以我既事前功課就係👇

一.
請根據你的生日日期配對相應節氣(新曆配對今年節氣表便可; e.g 7月3日=夏至),構思野餐食譜,內容包括:【飲品1、小食1、主食*1】

請寫下你的食譜及設計意念✊✨

亦邀請你準備其中一樣食物,當日帶來與大家分享(疫情期間,準備食物時請佩戴口罩,注意衛生與安全😉💕);帶著覺察準備食物,相信你會有不一樣的享受;若無時間/靈感準備著,亦毋須感到有壓力,隨心而行,喜悅更甚👌🏻🌈

根據天文台,我生日既節氣係立夏,而我做左的功課是:

5月15立夏
酸味食物

雞蛋(立夏蛋)
菜乾粥
蕃茄牛肝菌湯 (生津清熱)

最後我準備左車厘子😂無錯,係唔關事的車厘子。

  一開始我地由涼亭入去,沿路搵三種植物,白揪、血桐、埔薑仔

  白揪,又叫Turn in the wind,因為佢有一面係白色的,而且在枝葉上有兩點,叫腺點。有些植物葉柄上長有腺體,放出甜液吸引螞蟻來驅趕其他昆蟲。

  血桐,係一種特別的樹。當血桐的樹幹表面受損時,流出的樹液及髓心週圍經氧化後會轉變成血紅色,狀似流血一樣,故而得名。血桐枝條折斷處汁液初為無色透明  可以看見其髓心週圍和樹皮汁液氧化後的情形,經過氧化後則呈血紅色的汁液彷彿流血似般  「血桐」之名因此而來。

  埔薑仔係一隻係南涌成日見既植物,幾靚。

  之後行到入秘境,好神秘,四處無人,原來南涌被一班有心人租左一大幅田,打算進行「養地」,而今日既南涌祕境就係佢地租左,所以其實係「私人地方」黎😂

  今日主題係野餐,而今日既精髓在於,「甚麼食物是最好味的?」答案是「當你肚餓的時候!」

  因此係野餐之前,我地做左一系列活動,包括圍圈熱身,介紹自己,然後讀書,讀偈,水修行。

  餓一餓大家後之後,我地終於午餐啦!😆大家帶來的食物超級豐富!

  由於今日既主題係節氣,所以亦有不同的介紹。

  其中一個很有特色的食物,係E一個芝麻丸!

  午餐過後,我地分左組,要搵唔同節氣既人,然後分享今日準備左D咩節氣食物同「食與我的關係」,帶出「不時不食」既道理。我的分享:

  「食」和我的關係

  食本身並不會吸引我,生命中有太多比食更重要的事。但我十分享受食私過程,每次食東西時,都覺得自己活著。

  然後就係心曠神怡既午睡,有屍橫遍野既感覺😂!!!

  躺著躺著,看著很美的天!

  下一個活動,我們圍成一圈,聽小恆星分享了《土地從來不屬於》。

歌詞挺有意思的

土地,從來不屬於

不屬於你,不屬於我,不屬於任何人,只是暫時借用 
供養生命所需   

一坵田,八百代主人     
歷代祖先,守護土地
再交付下一代看顧,  
即使擁有     
也只是億萬年生命史     
匆匆一瞬 
 
鳥,飛掠天空、借宿樹梢
魚,悠游海洋溪流,棲息水草
獸,覓食森林原野     
散居山坡、丘陵、平原、海濱
每一片土地的子民     
也都只是暫住者     

請解放我們的腳掌和肌膚 
請敞開我們的鼻息 
請貼近我們的心胸  
直接傾聽土地深處 
最深處     
汨汨流動的訴說   
 
土地,孕育豐饒多樣的 
生命,綿延不息  
任何經濟數字,沒有資格  
估算多少價值與意義  
土地,在大自然的懷抱中   
上天的照拂下    
從來不虧欠、不背棄    
人們,為何一再換來    
粗暴的傷害    

今日活著的我們    
明日即將離去    
何忍放任永無魘足的貪念
吞噬有限的山林溪流綠地
成為不肖的祖先     
如何向子孫交代     
 
人心一旦喪失
土地倫理的尊重
 就會水泥般硬化

 每一片土地的毀棄
 都是萬劫不復的災難   
 將我們快速逼近     
 無處立足的絕境   

 彷如空氣、彷如陽光、彷如四季

 土地,從來不屬於     
 任何人,任何世代  
 誰也沒有權力     
 剝奪下一代的未來

最後最後,我們一日拎到一張祝福,係貝殼練字時寫的,字很美。

  我收到的是這張👇「觀功念恩,以愛為食」

最後,由於今天的主題是節氣,我們可以按自己的生日拎走一張節氣卡。此時我發覺原來我同日光的生日竟然都是同一日,所以真的很有緣份!由於他的女友羚月已拎左一張,所以他讓了「立夏」給我,開心😂

  六點半完結後,進行謝師,感謝美好的一天。之後行入了農場,買了半斤黃薑。去到七點二先係南涌離開。

跋:

今天在群內收到李鳳山師父平甩功的教學,在此分享。

大地行者 1月10日 共享自然的喜悅 @ 鹽田仔 1000

  今日搭十點船,第一次入鹽田仔,感覺很新鮮。

  落船後,跟著大隊去到簡泊居,第一次行創建之路,由樓下沿著一棵大樟樹行上去。

  黎到簡樸居😄連地磚都印有簡樸居字樣。

  一開始,大家都不太熟絡,我地去左簡樸居上面的空地,玩了些熱身遊戲,比如「自然大風吹」、「自然松鼠搬家」,之後便分組係島上搵三個風景,寫生用。我同羊去左海邊。

  亦偷入了博物館(因為有船飛免費),我學識左咩叫做「激死蟻」,即係古時裝食糧既地方,會有一條凹槽灌滿水,就是為了防止螞蟻爬入。

  亦去左鹽田出面,終於見到生活書院D組佢地整既牌。本身鹽田的導賞是沒有這麼清楚的指示的,是去年生活書院的義工幫手整的。

  同時亦見到兩面針,摸上手真係有兩支針係度的😂

  最後時間夠鐘了,我們要返去簡樸居,我要畫三幅畫,其中兩幅畫在notebook 內,包括是在沙灘竹林內的海景,以及兩面針的白描,最後一幅畫,我在鹽田仔搵左一塊樹葉,係上面純用綠色筆畫了一個竹林(😆最後好似拎左一個最自然獎,拎到海鳥的禮物)

  海鳥的禮物係一棵盆景樹,因為我屋企無位擺,所以棵樹比左羊。而我則留下了小樹上的一張相片作留念🤗

  中午午飯之前,我地又分了不同組,我被分去堆肥組,先從簡樸居廚房拎灰燼,然後送去鹽田仔的農場。去到農場,農場主帶我地參觀,看到了「神仙果」。農場主話這「神仙果」十分罕有,不賣,只會留比神父,村長同自己。

戈州神仙果

  下午的第一個環節,大家生了一個火,感受感受。

  之後,我們分了兩組,分別係「起火組」同「作詩組」,「起火組」跟澤山而「作詩組」跟海鳥,被動分組下我去了作詩組,(畢竟很多人想去生火,對生火很有興趣,或者唔想作詩😆)。

叫大家用「假如我是火」開頭,一人一句接龍,最後拼湊出一首詩。我猶記得我果句係「假如我是火,我會想變成水」😂

我作了以下的詩:

《問火老師》

醞釀的夢被燃點

不一會

夢化作一團烈火

燎盡整片草原

我問,這火會殆盡嗎?

或許,夢有終結之時

正知,火有熄滅一刻

但至少

這一刻,夢在燃燒

  最後大家一邊泡茶,一邊分享返「起火組」同「作詩組」所做的事。

  最後,更派了一張Postccard 給我們😊自己寫底今日的心情,然後寄返比自己,感覺很浪漫。我寫返今日既詩。

  最後,五半離開,我係樹洞下留影一張(在裡面可以看到樹頂的光😆),很完美的句號!

  跋:今日十分充實,我第一次黎鹽田仔,很新鮮,很放鬆。很久未試過如此專注當下,忘掉生活的瑣事。

附上島仔畫得好靚既卡通版大家。

大地行者 1月8日 博物學 @ 兆基書院 1900

  今天是大地行者的第一堂,博物學。七點去到兆基書院,上502 室。

  今天的講者有著很神奇的過去,本來他是匯豐銀行內的高酬厚職,然而他卻辭了工去南丫島住,成為一名環保人士。不說不知,原來我們每天手上的匯豐銀行紙幣,是當年經他有份設計和製作的😎。

  今堂博物學講了很多冷知識,數之不盡,其實是不折不扣的歷史堂,專講不同名人的生平。

  先由林奈說起,他奠定了現代生物學命名法二名法的基礎,是現代生物分類學之父,他透過植物性徵來分類,影響著現今我們所有的學名分類。其中第一個名字是屬名,為名詞,第二個名字是種名,為形容詞,形容這個物種的特性,其後面或可加上發現者的名字,以紀念這位發現者,也有負責的意思。林奈用這種方法幫植物命名,後來他也用同樣的方法為動物命名,此種命名法也一直延用至今。

  之後,又講到洪保德,他開創了許多地理學界的重要概念,如等溫線、等壓線、地形剖面圖、海拔溫度梯度、洋流、植被的水平與垂直分布、氣候帶分布、溫度垂直遞減率、大陸東西岸溫度差異、大陸性與海洋氣候、地形對氣候形成的作用等,並探討氣候同動植物的水平分異和垂直分異的關係;此外,他也發現地磁強度從極地向赤道遞減的規律,火山分布與地下裂隙的關係等。而洋流正可解釋點解海上既垃圾會漂到遠處(儘管很common sense😆),亦因此我才了解原來有一個地方係無洋流的—太平洋垃圾帶(詳情可看此文:世上最大垃圾帶:相當於1446個香港

  最後,從洪保德中一段亦得知了「天空藍表」的存在,儘管我維基上沒有找到中文版(只找到tiffany blue的錶🤣),但慶幸找到英文的Measuring the Blueness of the sky,即Cyanometer。以前一直看天都知道有不同的顏色,但從未想過原來有這麼多的色塊是可能分類的。長知識😮。

  下一個是斯文豪,他是一個英國外交官,鴉片戰爭時去了中國,在他的隨軍日記中詳細地記述了英法聯軍對圓明園的破壞。之後去左台灣成為領事,斯文豪不但是英國首任駐台領事,更是著名的生物學家,嚴格來說,佢副業先係領事,正職係生物學家🤣基本上佢攝影了很多的台灣鳥類,而他所拍下的照片對日後的研究很有幫助。

  接著是鹿野忠雄,他自少在博物學上已很有天賦,中學時期已出了學術論文,在日佔時期,他來到台灣研究,原來台灣在冰河時期時本和大陸地形相接,但是,之後冰河溶左,自此便分開兩地,然而,有一些古物種留在台灣,隨著冰河溶化水位提升,物種向高發展,於是乎,有趣的現象發生了—當初在中國大陸的古物種在物競天擇下一早已不知何去何從,或已進化。但在台灣島上的古物種,卻向高發展最终導致台灣高山的研究可媲美西藏的物種了。

  可惜的是,鹿野忠雄生於戰亂,所以一次隨日軍去印尼時進行考察時出了意外,不知所終。

  下一位是華萊士,他被認為是19世紀動物物種地理分布的權威專家。提起他的話,不得不提寫了《物種起源》的達爾文了。達爾文是英國的貴族,當時原來英軍船上有一個職位,是專門負責阿船長食飯傾計的,原來英國海軍階級文化極重,而軍艦上英國海軍傳統要求船長不能和下屬有任何的社交活動,因此達爾文因緣際會下成了「小獵犬號」陪船長的貴族,所以,按照當時大英帝國海軍的傳統,同行的軍醫還得同時兼任自然學家,其實達爾文的「自然學家」頭銜可說得上是有點虛了~

  題外話😂該艦艦長費茲羅是“標準的”軍官,更是虔誠的教徒,愛真理更愛上帝。所以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版後,他憤怒地宣稱達爾文背叛了自己。在著名的牛津論戰中,他手捧《聖經》,高喊“聖書啊!聖書啊!”離開會場。最後因精神錯亂而自殺。 還有一個小插曲,有一天晚上,費茲羅說他看過一個證據,證明蓄奴是最仁慈的︰當時巴西最大的一個奴隸主人把他的囚犯們都聚在一起,問他們想不想自由,而全部的奴隸都異囗同聲說「不!」這時,達爾文不知怎麼地鼓起了他的愚勇回說︰「在主人面前,奴隸敢說真話嗎?」費茲羅聽了立刻暴跳如雷,告訴達爾文︰「誰懷疑我的話,就不適合跟我一起吃飯!」說畢,達爾文竟然真的立刻就搬出去和其他軍官們撘伙。撐了幾天後,費茲羅的態度還是軟了下來,並送了一封正式的道歉信給達爾文。

  說回華萊士,他和達爾文生於同一時代,但他沒有達爾文的優渥背景(亦更嬴得我的尊重),他因為無錢,但又醉心於自然研究,於是係南美研究同打獵,係亞馬遜盆地收集了大量標本,而佢既厲害之處在於,一次佢在南美運送標本時遭遇沉船,標本無晒,但佢竟然可以憑記憶出書,證明佢活得很真實。其實當時達爾文回英國後而經有演化論既諗法,但當時英國的宗教力量太大,佢不敢說出來,打算留待自己死了才發佈。怎料華萊士也於差不多時間將一篇約二十頁的演化論論文寄給達爾文,達爾文一看發現這理論簡直一樣,於是立即將自己的私藏整理成論文發佈出去,並附上華萊士的論文共同發表。

  資訊量實在有點太大,但很有趣。原來當時達爾文已是貴族,又是皇家學會院士(即可以在劍橋大學踩草地🤣❗❓),而華萊士還需在亞馬遜為了生計而打獵,所以對華萊士來說,發表論文能進入皇家學會院士已經是至高榮譽,亦因此才會寄比達爾文,而達爾文本來已有相同諗法,而學術上名留青史的永遠只有第一人,所以歷史才會如此發生。倘若,當年華萊士如果回到英國再親自寄去英國皇家學會,那麼現今人們提起演化論只會記得華萊士,畢竟😂達爾文為了自保本就打算待死才發佈的,所以真的只能說是時也命也,十分奇妙。


  華萊士還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是有關天堂鳥的。原來,華萊士曾經係印尼做獵人,招募了當地土著去狩獵天堂鳥,再轉賣給歐洲人賺錢,土著捉左天堂鳥後,會斬左佢隻腳作記認(Claim 錢),當華萊士賣這些無腳的雀仔予歐洲人時,歐洲人便以為這種雀天生無腳,所以一定來自天堂,變左做「天堂鳥」。

  有關天堂鳥,其實牠們的求偶舞也是非常特別的😛

  下一個是威爾森,一位研究螞蟻的專家。原來全世界螞蟻的重量總和比地核還要重,而且螞蟻天生的群眾利他主義也是十分值得研究。比如蟻后當然是最大最高級的,而男蟻是用作交配用的,至於其他的蟻則是工蟻,天生就是為了組織而存在的,所以基因上一早已刻上「即使犧牲自己也要保護蟻巢」的使命。 值得一提的是威爾森的其中一隻眼睛是失明的,但無阻他的研究工作,他甚至會將整個蟻塚掘起搬去研究室,為每隻螞蟻作記認,研究牠們的去向。

  然後是終於提及中國人了—潘文石,一位值得尊重的中國動物生態學家,佢係秦嶺腹地研究大熊貓,尤於是野生的,所以佢不時要人在野潛伏在野外,只為更了解大熊貓不為人知的一面。有說其時天氣嚴寒,佢為了保持面上的油脂,連續幾星期不沖涼不洗面。在秦嶺調研的時候,他發現了大量竹林被濫砍濫伐的問題,於是上書領導層,是越了很多級的寫信比朱鎔基總理,最後1994年5月,砍伐全線停止,但是潘文石也成了不受歡迎人物,最後被處處留難無法再留下研究熊貓。於是1996年他去了廣西研究白頭葉猴,又是一段長時間的研究,甚至會在生態公園內興建一庭塔去錄影白頭葉猴的日常。之後於2004年,他又轉了研究方向,去了研究中華白海豚,十年間一共收集到了數十萬張中華白海豚照片,上千段視頻及數千個GPS定位點,研究中華白海豚的活動範圍、種群、季節性遷移、發情、交配、產仔、覓食等方面的情況。其種群數量從2004年的不足100隻達到2016年的215-220隻。

  最後要介紹的,是香港土產的香樂思(Geoffrey A. C. Herklots),他於 1928 年來到香港大學生物系任教,時年 26 歲;二次大戰前,香樂思送走妻兒,他選擇留在香港協助備戰,指導儲糧方略;淪陷時他被囚集中營,戰後做過拓展處處長,主管漁農發展。佢用用「歲時記」方式記載香港四季的變化及動植物的品種,也詳述了早年的自然風貌。原書於1951年出版,早年很多本地學者在介紹香港歷史與自然風貌時,都會引用參考此書,實為博物學家之模範。所以,香港也有香港本土的博物學家的😎

  重中之重要介紹的,就是山牛,他是今天的講者,在他娓娓道來的多位博物學家的生平時,亦不難看出山牛自己都是一位有故事的人。他提起了很多冷知識,例如北極燕鷗以其遷徙聞名;牠們每年從北極的繁殖區飛往南極,然後再飛返北極。這麼一個來回各19,000公里的遷徙旅程 令這種鳥每年能看見兩個夏天及全球所有動物每年所見過最多的白晝。北極燕鷗平均一生飛行的路線等於地球往月球來回一次——約760,000公里。他又會講起如何分辨中白鷺和大白鷺,主要係睇眼睛下面有沒有從嘴延伸出來的長長的黑線,有就是大白鷺。

  山牛亦有分享他很喜歡攝影,家住南丫島,不時可以「影餐飽」。介紹潘文石時亦有提起自己曾去臥龍影熊貓,本來第一次跟大隊行時影唔到,然後第二次跟少數唔攰既人爆林時,便看到有一隻熊貓離佢超近,當刻立即舉起成支炮(相機),近距離影熊貓。有一點分享是特別深刻的,就係佢點解會棄高薪厚職走到今日,原來,山牛提到十四年前有一日佢如常返緊工,突然收到消息,有一隻西伯亞鶴出現係米埔,當下佢好想去但返緊工,而當下是第一次有聲音叫佢辭工。最後佢終於做了決定,走到今時今日。

  課堂最後,他給我們看了看一個汽水樽,原來是80年代的汽水樽,是他在一次清潔沙灘時執到的。但借此上了一課經濟學,為什麼塑膠這麼便宜?一切先從石油講起,自從石油被捧位第二黃金後,石油的需求大增,同時亦衍生很多石油附產品,膠是其中一例。由於在燃燒石油時有很多的剩餘垃圾,科學家將其剩餘垃圾轉化為膠,由於有大量膠,所以成本極低,導致膠很便宜,於是塑膠便十分普及。可是,眾所周知塑膠難分解的缺點,正因如此,每當看見大量的膠被隨處遺棄又無法分解時,便會感到可惜和痛心,亦帶點無奈。

大地行者 1月2日 情意自然教育 暨 見學日 @生活書院 1400

  今日是大地行者的第一天,早上偕Mani 從紅磡搭鐵去大埔生活書院,我參加大地行者,她參加生活行者。
還記得生活行者有一個pre google form,要答三條問題。由於問題頗有趣,儘管我不用生活行者但我也試答,三條問題分別是「甚麼是學習?」「甚麼是好的學習?」「甚麼是不理想的學習?」

Q1. 甚麼是學習

學習可分為知識的吸收和知識的運用。 「學」 是為吸收知識,在求學時期,任何形式的體驗/理解/反省,都是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習」是為運用所學,若一個人苦讀了十年德文,但究其一生從未用過,我認為這不算學習,因為學習知識是為了使用,從而令自己/社會更進步,加上運用知識的過程,往往能夠檢視自己所學的不足,從而學到更多。當不斷循環「學」和「習」的過程,人便會成長。

Q2. 甚麼是好的學習

我認為理解大於一切,好的學習,我們可以理解所學,明白固中知識,然後良好吸收為己用。更甚者,好的學習可以提升學習動機,因為可從實踐所學中取得成功感,由此培養出良好的學習習慣,持之而恆,人便能成長。

Q3. 甚麼是不理想的學習

不理解的學習,絕對是不理想,往往有很多原因(例如時間不足,沒有興趣)會導致囫圇吞棗的情況,我會視之為浪費時間,因為這不但未能將所學的應用在生活上,更會浪費大量時間,若將時間分配在好的學習上,人才 會成長。

  我認為,在地鐵上回答以上三條問題是今天一個十分好的開始,因為今天是大地行者的第一天,我帶著陌生又期待的心情來參加。面對著新的人和事總會令我的人生有得著😂不論好與壞。

  剛到,我見到在野人認識的Peggy,她在這裡的自然名叫貝殼😆.


  開場白由小草和澤山帶領,介紹清水老師,介紹大地行者,第一個活動是 「I see U」,不說話只用眼睛和所有人打招呼,這是一個幾有趣的活動,一下子將素未謀面的大家拉熟了😊。今次大地行者有廿幾人參加,比想像中多,我知道有些人是互相認識而一齊報的,但無阻活動的趣味,因為大家都想打散認識新朋友,可能參加這一類大自然活動的人都是如此吧~ 之後,需要我們一人幫自己取一個自然名,其實我一直都有想幫自己改名的意欲,奈何要記住一個新名太煩了,加上我又沒有甚麼特別靈感,所以最後還是讓大家叫我的自然名為「雞丁」。

  其中一個pre task 就係要求各人帶一項自然物,然後供大家觀賞再一齊指出看中的自然物,成件事很有趣,很好玩😆會找到和自己相同喜好感覺的人,我記得我是選了羽毛的,因為我想起了在意大利Lake Garda 遊水時在湖中執到的羽毛,當時我係因為中學去唔到,而在Exchange 時死都想去一次,完憾。我不知道為何會回憶這紀憶,但是,當刻指著羽毛時,我就是回憶了這片段😄 可能是心中的一個結吧。

  隨後講解了一些大地行者的課程內容,行政野居多,派了一件T-shirt 給我們(背後還有會歌呢),又派了兩本書給我們。讓我們了解了解。

大地行者_sow-1

大地行者_self_requirement-1

  最後,用一個抽種子的方法進行分組,將會是大地行者第一批的朋友,我們抽到的是釋迦果(即番鬼荔枝)。

  最後來一張大合照🤗這班人又將會與我生命結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