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有感

重寫Blog 的動力

  今日係2022年2月1 日😎 亦係農曆新年的大年初一,係一個好開始!

  至從我一月多了時間後,一直都想寫返撮記,但可惜時間不允許(實在想不到無返工都可以咁忙🤣),或者只係自己既心在逃避。決定不做一件事可以有一百個理由,而決定做一件事只需一個理由。

  今天,作為虎年第一日,而且未來既schedulle 都定了,既然天時地理都有,欠的就是自己打字的心,畢竟寫blog 很累的😆若要一個簡單的回顧,九月至今,就是約人報平安,搬新屋,返新工,本以為自己的人生已經經歷得很多,想不到這段短時間的經歷卻帶給我很多新鮮感,又重整了我的回憶和知識,感覺像住hall,又像Exchange,又似在工作,又似社運時期,這對我來說,真的要好好珍惜同感恩,或者,正因為咁,才賦予我寫作的動力,有時,寫作才能尋找意義,不是嗎?

  

修行四事

7月23日既凌晨四點,我好正路地符合期望咁失眠😂於是我為自己未來係獄中既時間,專注以下目標,畢竟人有惰性,如果沒有目標,我是浪費了這次用錢都買不到的經歷了😆


1. 讀書

我希望自己可以讀得晒每個月六本書的Quota,而且可以每月係入面借一次書,最好趁此機會多了解宗教,無論是基督天主,佛教抑或伊斯蘭教,我都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時間去了解了解😂畢竟「受苦」緊既人先會有信仰。


2. 操體能

我第一Log 既書既其中一本就係《肌肉百科全書》,我仲記得應該係幾件前第一次去書展自而家都無睇過既一本書,我相信今次係一個合適的Timing去睇了🤣

我不要求高,但我嘗試訂立以下目標,希望自己每一天都會「記得」去做😎:

— 100 下掌上壓,一日兩組

— 2 分鐘 Plank,一日兩組

— 100下深蹲,一日兩組

我相信「百日築基」,我如果有咁多時間,又無晒外界既「引誘」,應該做到既😆


3. 冥想

因為我屋企無房,又無動力和契機,實在無法去做,我曾試過在大學靜室打坐冥想,我真心相信係可以提算個人的專注同集中力的,因為冥想得兩個狀態,「有諗野」同「無諗野」😂而當 「有諗野」 時,好多時都係一些回憶或異想天開,這些我都覺得很有用的。至於 「無諗野」 ,這不正正是放空了個人,這是一個契機去訓練自己的專注,尤其是在那種環境,應該可以「逼」到D野出黎😂


4. 識朋友

在過去一年半,我識既人闊了很多。其實,由我讀中學開始,我中學所識既人係社會上都已經係少數,而有幸升上大學,更感恩係讀五年,又參加了不同的活動同職業,可謂已經未畢業已見盡人和事😂當然,見得越多,便會越謙卑,畢竟見識只能提升個人的素養,係無法令你脫貧的🤣而當我返工後,實在太忙,根本就是用時間換金錢,仲要適逢社運,所以當時的生活十分Routine,直到我失業,感覺同讀多一年大學無分別,除了盡力充實自己之外,其實都係充實自己😂所以各種活動,各種工作,我都willing to try,這才算是人生吧。 入正題,我希望難得有此「機會」,可以識多D朋友,聽多D故事。睇左邵家臻既「石牆生花」,得知有很多故事是無法出街的,當然他們是「知名人士」,佢地既待遇同經歷又會不同,我希望我用一個「Nobody」既身份,從一個由下而上既角度去看看這地方,畢竟人生好短😆同時間,不止結識牆內的人,我也想結識牆外的人,咁大個仔,都未試過有筆友,今次應該有吧~不知道出返黎約食飯會係咩體驗呢🤩

其實寫這些,都只不過係想不令自己留憾,如果我境界再高D,視一切如浮雲,我又點會捱夜🤣一早平常心訓左啦。希望自己再望返自己既文字,是在不遠之後吧。

Coldplay – The Scientist

  7月22日,基本上係我自由既最後一天,本身約左Mani 去尖沙咀睇展覽,我地睇左粗口博物館,老實說我成日忙住同人交代明天事宜,其實都無咩點睇展覽😂之後仲食左let’s jam,又去左睇K11 睇MeMe 展覽。其實行程好Pack😣 加上又突然有法律文件要處理,真係「腦容量爆炸」

  睇完 MeMe 展覽 ,我地行去尖沙咀碼頭買阿波蘿沙冰,等待期間,我聽到有人busking,正唱著Coldplay 的the scientist,唔知點解,我腦補了以下MV的橋段,淚水不自覺地湧出來,Mani 係我隔離大嚇一跳,最搞笑係阿波蘿的售賣員正整好我的雪糕,看見我情緒不穩,我望住佢,佢望住我,正猶豫著應否將雪糕遞給我🤣佢既表情可以整返張MeMe圖。

  Mani 見狀不斷問我做咩事,係咪有心事😂,我知佢未聽過E首歌又未睇過E段MV,所以著她返去睇左段MV就明。其實我唔怕入去捱,只怕分離之苦,不過其實我都算睇得開,加上又不是如MV中的男女主角般生死相隔。可是人性就是這樣,當下人很攰,又係海邊,Mani 又在旁,又聽著 the scientist 既歌詞,無計,著左😅。

  最後,留下E位整喊我既Busking 歌手既片段,希望佢今日唱得開心😄。

  

任性的沉迷與上癮

  事緣睇左廣告,下載了一隻高達遊戲,怎料沉迷了遊戲當中,不能自拔(已經由星期二晏就down game開始,玩到通左好幾晚項,星期二,星期四,星期五都無訓,而星期三要訓只係因為星期四要和你搬😂)  

  不但夜晚玩,連日頭打算做正經野的心情都沒有,有時間都拎左去打機,做一個簡單換算,我「借」來的22日內,竟然已經有4日花在這遊戲內 ,仲要包括夜晚❗

  係星期六的清晨五點,我實在忍不住,不吐不快,因為明知自己已沉迷在這遊戲內,卻無法擺脫……由於我不想真的「浪費」了這些時間在遊戲上(我相信所有好既壞既經歷都係值得的!),於是我開始(一邊打機一邊)反思,究竟係咩心理會導致我如此泥足深䧟?!我思考良久,我認為不外乎以下原因:

1. 遊戲太吸引

2.我有拖延症

  無可否認,E一隻高達遊戲確實吸引,一度勾起我當初打街的回憶 。而遊戲開發商 (俗稱IT9)都設計得好好,唔課金之下都唔會同有課金既差太遠,而且明明同一個遊戲畫面卻有很多唔同模式(真的超多! 單打/雙打/四人混戰/打劇情/打大佬/打擂台/打競技賽/社團/殖民衛星……),確實,在遊戲設計上,這款遊戲實在不錯,背後該用了很多時間心機去main 住隻game👍。

  但是,我其實一向在遊戲上都很節制,即使幾吸引的遊戲,我明知自己都無時間玩,點解仲會有E個心理?我相信以下有關拖延症既TED Talk可以解答到🤣。這是我讀緊大學時已經睇過既片,當時已心有警剔,結果做Honour Project 時仍然係Deadline fighter 🤣如是者,之後每當我有拖延症時,我都會想像自己心中的果隻猴子,even 我搵求情信時都不時感恩有機會搵返E班人。可是,今次高達遊戲的沉迷實在拖延成本太高(我只有十幾日打機,而我有好多重要事未做),我明知下星期D時間都已經full 左比和你搬同書展,我今星期居然無處理我要準備既事,時間拎晒去打機,明符其實不折不扣地係「浪費時間」。當然,我仍要感謝六月的我已將大部份事情準備好,而且我的心確實這樣想😂為什麼不能任性一下?

跋:後續發展

係我仍然不斷「內心掙扎」,係打機同寫Blog 兩者猶豫時時,比我睇到以下既Youtube,原來我玩緊既係六月開服既亞服,而大陸一直都有E隻Game,亦應該賺了不少錢,所以隻Game 先咁高質😂

更重要既係,點解會叫「陰間對決」?因為一隻咁晒時間既Game 原來真係可以掛機!

最後我成功了😎

本以為自己很聰明,這「護肝神器」亦確實幫我節省了好幾倍既時間,但隔了一星期,我仍然跳不出這坑,原因好簡單,因為我既心仍然係度,而且當我掛機時我其實都會「心掛掛」。結論就係,所以其實最後都係「心癮」,做任何事(或不做任何事),「心癮」不止,事情不完。這是一輩子的功課~

「借」來的22天

  說來諷刺,原本剛剛很感性地慨嘆時間不夠用,今天便告訴我「死期」延至去7月23日。作為一個每天都將事情安排得密密麻麻的香港人,突然被安排了這22天空檔期,於是我也感到很煩惱,一來我無事做,二來,我一早交代了所有身後事,而家很尷尬,情況有如耶穌已經告知今天會釘十字架,卻突然同你講三星期後再釘,不長不短的時間實在尷尬😅尤其是到庭旁聽的眾人,有雄仔Mani子良文傑家寶ED「鐵膽」,更有亨yanis yanbo同一班好熟口面既旁聽師,甚至仲見到許智傑🤣實在有緣。

  點都好,可能係因為聽日71唔想有我既新聞,理論上拖得越耐對我刑期係越有利的,係同情上,但不是我要考慮既範圍了。我要諗要做咩,第一時間起碼我陪到Mani 慶生,亦可以約潛水,又可以入下田,又可以去書展,感覺天都對我不薄。最後,雖然我係石牆花拎左既物資要遲D用,但起碼父母可再見多幾面。

暫時諗到,22日to do list (已做),不分先後:

潛水 (✔)
聽唐英傑(✔)
書展(✔)
Elsa 田(✔)
入八鄉田(✔)
游水(✔)
車行 
和你搬(✔)
寫blog(✔)
約人食飯(✔)
打機(✔)
唱K(✔)
Party Room(✔)
參加導賞團(✔)

其實仲有好多野想做但未做,比如同爸媽出一次街,去一去鹽田仔,約返幫我寫求情信既人,去一轉南涌。其實好多都係想回味一下以往的回憶。這令我不禁多了一份同理心,對於死刑犯的最後一餐多了少少體會,很多時都是一些普通東西,我相信他們只是想在最後的時間,食下自己人生中某段時間的回憶~

時間真的不夠用

  人,當擁有很多時間的時候,總會把時間浪費掉,而當時間已所剩無幾時,卻會死命榨盡,這就是所謂的deadline figther了😂我自去年的人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直到現在,很多想做的事,都沒做得成,今天仍在死命地準備明天的事🤣。本來打算記錄每一天的成長,卻怎料返工很忙,放工更忙,放假最忙的節奏令到我三月甩晒撮記,然後六月頭,打算為整件法庭事件作一個詳盡的紀錄,由上庭記到求情記,固中的人和事都是可一不可再的,尤其是拎求情信時的種種故事,都令我覺得人性很奇妙,怎會想到幾年無聯絡的人,會由此結緣❓可惜又無時間寫。之後我想寫一篇準備記,畢竟我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去做功課,由上網睇戲,再到坊間曾經歷過的手足分享,再到今天的拎物資,每一樣我都覺得值得記錄,偏偏時間不站在我這邊😪

  也許,「時間不夠用」只是世人普遍通用的藉口,本來時間就是上天唯一對大家公平的分配(儘管有一說法住高樓的人,時間過得比地底的人慢一點🤣相對論),我卻覺得時間是真的不夠用,一日24小時,一星期才168小時,一年8760小時,假如我活一百歲,才是876000小時,只要一想想,現今有八十七萬人同時在看某KOL的打機直播,一個人的人生小時總和便消失了😣不禁令我很大壓力。當然,縱向和橫向的時間是不能相比較的,看過《家庭教師HITMAN REBORN!》就知🤣但是我覺得「時間真的不夠用」,是一種成長的動力,正因為「時間不夠用」,我們才需要作出選擇,不論你的選擇為何,正因為「時間不夠用」,你都要盡力活好你當初的選擇,正因為「時間不夠用」,我們才會偶爾會有後悔,後悔當初為何沒善用時間,正因為「時間不夠用」,我們才會珍惜,珍惜眼前的一切,珍惜眼前人,因為眼前種種都是以前種落的因,是以前的時間導致的。

  最後,今天是2021年的6月30日,我仍然未知今晚會身在何方,儘管「時間不夠用」,但我感恩我已經借來了很多的時間,比想像中多很多了,當然希望可以再多點😆時間用,但其實相差不大,我人生的另一個經歷在等著我,前面的路是如何,無人知,但這不是很有趣嗎😍?

不知歸期的故人

  話說今日講起我拎左三包華爾夫,講起食煙既話題。

  今日陸媽分享了公公原來當年有食水煙的習慣(他們那一輩很興食水煙),又愛飲酒。佢提起公公以前成日醉酒打老婆,又會打舅父姨媽。不過從不打陸媽,因為佢最細。

  之後講到婆婆離開左人世後,公公好傷心。陸媽仲記得每當拜山時,公公都會留到最後,叫大家落去先,因為佢要喊。一個人,一塊碑,公公有好多野想同婆婆講,但可惜婆婆聽唔到😥 我試想像公公的心情,但不敢想像。

  於是話題轉移到陸爸係一個唔飲酒既人,究竟係咪陸媽因為公公,所以會係擇偶上作出判斷?無人知。

  用法律術語來講,明天是我最快有可能還押既日子,所以一整天都是在準備,時間多多都不夠用😮儘管Mani 已經因為處理校慶而OT到夜晚九點,但係可能因為今晚係最後一晚,所以都專登傾個電話,雖然要交代既我都一早交代左😂但我仍然有一搭沒一搭地同佢吹水,而佢雖然好攰卻仍然不斷諗有D咩要明天準備,一時又話銀行授權,一時又話寫信地址😂最後收左線後,我地訊息叫對方早D休息,傾下傾下,feel 到佢可能情緒不寧,佢話佢等緊坐我車,而我本打算同佢講睇晒我個blog就會車佢,點知竟然係我忍唔住,竟然不禁眼淺了。

  人生中實在有太多苦難,而其中一個最令人難受的是離別之苦,苦在無法相見。我很幸運,父母皆健在,仲有氣有力。但仍知終有一天是別離之時,現在,相信只是一個練習而已。

  離別之苦並不重於無法相見,乃重於無法相見的無力感,若然我早有打算出遠門,或是知道終有重逢的一天,這很難有離別之苦的。公公之所以會在婆婆的碑上觸景生情,我之所以會因無法再車女友而熱淚盈眶,全因為那種分別無期的痛苦。公公自然知道與婆婆已經生死相隔,固中之情相信夾雜了不少的悔意,人很奇怪,總會在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然而我卻是被無力感充斥住,完全不知自己的歸期,這種無知無助的感覺令我覺得甚至比知道自己要受幾多更辛苦。我相信我將來仍然會經歷很多離別,只是以往,是別人從我的生命中離去,而今次,我竟成為了那位不知歸期的故人~

芭蕉雨夜的蟬聲 不知歸期的故人

夜夜抒情的晚風 叫醒睡夢的鳶尾

孤悄如你的縈迴 逐年把雲苔剪碎

靜看徬徨的煙霏 像你多變不可追

我是 那遲遲不肯啟航的 

一江水

以為明日扣門而來 是你鎩羽而歸

我是 那遲遲不肯落下的 

一滴淚

任憑眼裡的紅 浸染我全部的卑微

等了幾百個天黑 等到紅牆變成灰

你化作一個稱謂 卻時刻驚惹是非

我是 那遲遲不肯腐朽的 

一寸輝

幻想絕處逢迎細水 長流直至痛醉

我是 那遲遲不肯訣別的 

一隅北

愛盡此處蒼翠 聽山海在耳邊吵嘴

你傾慕山與水 也美不過 我半生無悔

修身齊家 有感

今天在同Mani 上飛鵝山遊車河時,我忽然有感,想到了不久前看過的一篇有關Elon Musk的 新聞,為什麼有錢人會這麼想貢獻社會,而我(很多的認識的人)卻沒有這麼的大愛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我看見Bill Gates 離婚的消息時,我好奇的是他與他老婆所創入的比爾暨梅琳達蓋茲基金會(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裡面有很多錢都是用來做善事的。

之後,我認識一個前同事,她的屋企人同李嘉誠有親屬關係,名符其實「打六個電話可以搵到誠哥」,佢分享李嘉誠一家的日常交流,都係傾如何「改善社會」😂 我不禁莞爾一笑,因為這個我想像中的有錢人印象不同,但同時又好合理。

孔子曾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忽然明白所謂格局就是你所身處的位置,所看見的境和所想的事都是按你的位置思考,所以有時在新聞看見了不同的人物在講不同的話,又看見身邊的朋友的經歷,不同時期財富狀態決定了他的言行。甚或我自己也不例外,當我要忙於為五斗米掙扎,又邊有時間關心家國大事?

真的覺得黃子華很「中」!😂

最後,我以上流寄生族的一幕作結

獄中旅行

  我去過不少的地方旅行,當然有更多的地方未去過,畢竟世界很大😂。曾想過買下一張世界地圖,記錄我去過的地方,可惜家裡無位擺放🤣

  印象中,很小的時候跟媽媽去過一次泰國曼谷旅行(甚麼都不記得,只記得自己回港後在機鐵遺失了係泰國7-11買的超人糖),然後去到中學參加帆船校隊出國比賽的星加波、日本、澳洲、馬來西亞、青島、英國、西班牙。由於家境貧窮,所以我在中學時期的自信源自於去了這麼「多」的地方,直至升上大學,我十分感恩我的媽媽有理財的習慣,儘管沒有供首期的「父幹」,卻有著一筆五位數的錢供我任性地選擇去exchange,加上我的兼職收入和獎學金,我發覺五年的大學生活也去了不少地方,由大一的越南柬埔寨,大三的北歐十二國(英法義德比利時荷蘭愛沙尼亞加北歐五國)和sem 2 的布吉,大四的北京贊比亞、大五的印度烏克蘭西藏和澳門。我有種詭異的感覺,起初,我去了幾個地方,便以為自己知很多,會不經易地流露出自己的自信和優越感,但是,當我去的地方越多,越發覺得世界很大自己很渺小,看清自己的不足,過往的自信反而越來越少,讓我感到「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就算不計一些中小學已忘記地方名的國內「文化之旅」,我仍算得上是「見過世面」。我曾想過,大學畢業後去working holiday,或者去做空少,目的就是去更多的地方,可是,儘管心是嚮往環遊世界,但終究要面對現實,留在香港「搵食」,畢竟老師薪高糧準嘛。
  後來,有一次讀到好青年塗毒室的一個有關旅行的講座,我開始有點體會,其實去未去過既地方,已經可以算是旅行,去過而又想去多次的地方,又可以算是旅行,只要心態調節,甚麼地方,都可以是旅行。以前中學經常有機會深入山中,遊歷山野,當時只覺辛苦,現在回想起,有一班人陪你去一個山旮旯地方,其實難得,要珍惜。 大學時期,為了學做一位文青,了解香港,有幸參與過赤柱大埔香港仔的社區導賞,亦曾為大館和警隊博物館的導賞員,不單只見識上的「闊」提升了,知識上的「深」更為難得,最重要的是認識了很多人和事,得到很多故事。

  當日常的生活可以轉化成旅行的心境,便能夠帶著旅行的眼睛去望事情,甚至在家中都能像去旅行般。今天上了法庭,心裡有個大概,知道最壞打算是如何,本來幾個月的心靈訓練想不到竟如此脆弱,一直以為自己很堅強,很隨遇而安,想不到當在庭上幻想著自己將要入獄的畫面,發覺是很難「隨遇而安」的😂我和Mani傾起,早幾日睇的「尋找圖博之歌」,講起我地當時去西藏並不能遇上真正的西藏人,其實不太算是「去過」西藏,但仍感恩有去過西藏同睇過這影片,是小確幸,順住講落去,我很感恩在疫症前去了這麼多的地方,有些事情,現在不做,將來無機會做,就算現在我有錢,也不能飛,就算飛了,也不能盡興。最後我說,如果夠樂觀,其實去監獄只是去了一場旅行,畢竟,並不是那麼多的人去過,對嗎?

  旅行,只是一種逃離現在,但終究會回來的活動。這樣說的話,我很可能將要去一場不知幾耐才可回家的旅行(美其名是旅行😉)。我不知道將來會變成甚麼,但我只知道,我所經歷的,都能使我成長。

無力感

  我既人生,充滿著無力感。

  小時候,天真的我不太明白事理,所以沒有比較沒有傷害,無力感算是比較少了,但從去了同學家後再看到自己的家,都會隱隱明白自己的貧窮,但不以為已。

  到了升中時,無力感開始加大,不單只沒有選擇中學的權利(猶記得小六派位果日,好似比副校捉左埋一邊,問我這樣的成績,真的不用讀E間中學,當時我唯唯諾諾不太明白),而且更投身入一個微型社會內,種種人事都令人快速成長,伴隨著的,是一段段難忘的回憶,有的是開心的,但有更多是痛苦的。或許,正是痛苦,才能將人強制抽進舒適區,被迫進化。我總認為,若不是有這麼多的磨練,我是不會有這種思想的。儘管,此刻的無力感還只是關於自身的無力感而已。

  有幸升上大學,開始明白世界很大,在赤航的生活跳進大學的生活其實像以前在舊金山的中國難民—甚麼都唔知,但被迫去知。說一單有趣尷尬記一世的事,記得當年未正式開學時,八月會有一些Ocamp作迎新用,我在午餐時,在手機看到中大的紫色Logo,我問了問隔離的同學這是那一間大學,記得她們似笑非笑地答我,我當刻明白到,我這個沒有想過進大學的人,原來唔知道好多人眼中的common sense,畢竟,這是一個想升讀的三大的Logo。加上我甫Year 1,連moodle都未識用時就遇上了14佔中,這時的我已不是中學生了,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成年人,我在這場運動裡做不了幾多,但我觀察了很多,獲益良多。在大學的時候,尤其是讀五年的課程,我多了很多時間去了解自己,了解世界,從Year 1的上莊social,Year 2 的單車流浪,Year 3 的exchange 實習,Year 4 的知性哲學,Year 5的裝備自己,我已經由一個認不出中大校徽的「中國難民」變成了略懂世界的「舊金山華僑」,正正因為明白世界之大,才知道自己的渺少,而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無力感。 

  到出了社會工作時,剛接到offer 時,才明白到原來自己的package原來唔差,感到自信。但同時,遇上了19年的y反送中運動,此時的我,同時面對著不同的人和事,各種價值觀湧在我的腦裏,而這些價值觀是矛盾對立的,差少少就精神分裂。我不明白,為什麼我無論是在那一邊,都有股身在其中但又無法影響事情去向的無力感。然後,當20年三月我出事時(說來諷刺,當日我是拍拖才出門,身上甚麼都沒有,卻出事了),我深深明白自己的渺少,到頭來我甚麼都做不了,如果我有信教,或許這是上天的考驗,但是我沒有信仰,一直以來都是信自己,無論是中學、大學、以及工作,我都儘力做到最好,現在的感覺就像飛行棋的棋子返回起點重新起飛,總之感覺很累。

  無力感,是一種最容易令人放棄的感覺,我明白好多人或多或少都有這種感覺,無論地位高低財富多寡,只要人有追求,就會有不足,就會有無力感。很多時,被動的無力感是最痛苦的,自過去一年有多,我一直處於被動的狀態,有著一種想時間快過又不快過的感覺,無間斷的精神困擾使我腦內充斥著大量沒有答案的問題,我不斷搵新東西嘗試,抱著一種Gap Year 的心態,有時甚至在想,如果當初一畢業就去了Gap Year ,或者會有不同,不過沒有如果。

  最後,我寄語將來的自己,無力感係一定會有,不能克服亦不能避免,但絕不能浪費光陰守株待兔,You only live ONCE.。(附上今日在田裡看見的夕陽,今天很累,但有活著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