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8撮記
九點三醒,九點五淋花,九點七出門,九點四十開車。
九點五十三到深水埗。
蒲窩果邊出invoice 比我了,計晒數就七千蚊。今朝係深水埗做勁多野,勁忙勁多call 。一點四出去買飯,買68蚊lonely Paisley。


上Facebook 睇到,Bored ape NFT 捐錢比Jane Goodall,作為一個去過非洲研究猩猩既crypto 買家,我當然覺得E件事好有意義,亦當然有gimmick 成份啦。
之後今日出左網上申請臨時失業支援金既資料,要下星期先可申請。
五點收工,五點一開車,今次行星海車行條路,五點三到旺角,只能說這個時間實在太理想了😎。
今日睇完失業金資料,同陸爸傾,結論係政府果一萬蚊又唔係多,條件又煩。
1️⃣你要舊年年尾有工返,又要被人炒(無得自己辭職)
2️⃣仲要去到三月到未揾到野做(至少失業一個月)。
3️⃣先比得一萬蚊,講真,佢根本比炒散既人申請多過比失業人士申請,睇強積金。
返到旺角,今日Kolar出左新歌,Christian 係咁loop。
上天台有阿叉,我自顧自地操體能。70下掌上壓,真係無操會生疏😫今日開始我決定上黎操體能都拍片紀錄,亦順便紀錄下農務~
六點落樓下,彈琴。
玩埋香港地理達人挑戰😎
七點二出門,同Christian 買晚飯,買42蚊農米莊。
七點九返到旺角,食完後我就玩香港地理達人挑戰,有D難既問題,問我沙田九約🤣當我見到E條問題,即刻知香港工業中心係邊😎

最後我有434分,係「香港地理高手」😎

夜晚九點半,生活行者zoom ,
分享左本書,我地討論E本書既「序」。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7279
Christian 都有聽,講芙蓉蛋法同椒鹽豬扒飯既煮法,佢嫌茶餐廳唔正宗,偷工減料。
十一點四zoom 完,聽Christian 彈陣琴,佢主要彈Collar 新歌,十一點七返房。有點攰,十二點二訓。
跋:
今日生活書院既共讀頗有意思,我怕將來死link 🤣 所以在此留底
生命與味覺 いのちと味覚
序 序言 現年九十二歲的我,一定要讓大家知道的事 二○一六年十二月,我九十二歲了。 為什麼我可以活到現在呢?戰爭時發生了許多就算丟掉性命也不足為奇的事。 在九十發的燒夷彈雨中,我奇蹟似地生存了下來。我在二十五歲前後得到肺結核,超過四十歲之後才好不容易能從床上起身。沒想到,當時我手裡剩下的只有料理。 老實說,我原本不喜歡料理,也不希望靠著料理維生。然而,之所以有現在的我,除了要感謝父母和祖先之外,還有我的恩師以及因為料理而串連在一起的所有人。 很幸運地,有許多人跟我說:「我是靠著那碗湯得救的。」實際上,有人僅靠糙米湯活了三年,有人因為香菇湯減輕了抗癌藥物的副作用而得到舒緩,也有人用蔬菜湯與丈夫的胃癌抗戰︙︙。原本是為了照護父親而製作的湯品幫助了許多人,也讓我活出自我。 我想要在這一本小書裡,寫下活到九十二歲的我一定要讓大家知道的事。 人為什麼一定要吃東西? 首先讓我們一起思考: 「人為什麼不吃東西就活不下去?」 認為這是理所當然之事的人,是否僅從自明之理來思考,而無法看到事物的本 質呢? 原本不喜歡料理的我,想要朝著教育學或心理學的道路邁進。過了四十歲,決定成為一名料理家,但面對每天有如重複「疊高再推倒」的廚房工作,總有一種不滿足的情緒。 有時間做菜不如讀本書,或是學點東西。做菜、吃飯、收拾,為了說服連這點時間都感到可惜的自己,我必須找出「人為什麼要吃東西」的答案。 思考到最後,我得出的結論是: 「吃東西就等同呼吸,包含在生命的結構之中」。 這樣的想法減輕了每天料理食物時我內心的糾葛。然而,我並不了解這個結構本身。雖然做的事情與「食」相關,但無法了解這個結構,心中總還是難以接受。 「吃東西」是生命的刷新 就這樣過了十數年,湊巧讀到一本書,讓我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那就是分子生 物學家福岡伸一教授的著作《已經可以放心吃牛了嗎?》。 牛本來是草食性動物,吃牧草維生。因為人類自身的考量而被餵食肉骨粉等動物性飼料,也因此才會出現狂牛病(BSE)。福岡教授為了追究BSE問題的根源,注意到為逃離納粹而從德國前往美國的猶太裔德國科學家魯道夫.舍恩海默(Rudolf Schoenheimer)提出的學說,以科學的方式分析吃東西的意義和結構。 舍恩海默利用氮的重同位素(重氮)為標記,找出吃進去的東西被運到身體的什麼地方,又發生什麼變化。根據他的發現,吃東西不僅為身體注入能量,以分子層面而言,吃進去的東西會與身體進行交換。 人的身體只要三個月,就會替換成吃進去的東西。 這對一直希望了解生命結構的我而言,不僅有豁然開朗的感覺,也讓我放下心來。 一日三餐,三百六十五日。如果說每一餐都是生命的刷新,那麼我們就必須吃。 這成為我每天站在廚房工作最大的鼓舞。 之後我曾多次有機會與福岡教授見面,他都用科學的解釋和基礎的用語告訴我 「食」的本質。 舍恩海默的發現代表食物不僅是單純的能量來源,食物的分子會逐漸變成我們 身體的一部分。 多數人認為吃東西是為了補充能量,只要熱量高就可以了。然而,這樣的想法 沒有看到食物的根本。 不僅是人類,所有的生物都必須吃東西才能生存;也就是說,如果不將其他的 生命當做維持自己生命的手段之一,則無法生存。 認識這樣的法則和生命的根本,想必對「食」會有不同於過去的看法。 順應風土而食 生命藉由「食」與其他生命相接。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吃呢? 答案非常簡單。 讓生存變得容易而食,也就是順應風土而食。 說得更具體一點吧。你的生命與你出生的風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個風土當中,我們的祖先冒著生命的危險,吃了許多東西。人類蒐集並分析這個實驗的龐大資料,分類成「可以吃的東西」和「不可吃的東西」。民族歷經千辛萬苦所誕生有關「食」的積累和統計,我們稱之為「飲食文化」。 無論哪個民族,都有誕生於生存之道上的飲食文化:米、高湯、發酵調味料,還有就是吃當令食物。 如同春天的時候吃春天出產的東西有助於人體代謝一般,享用季節的恩惠和風土的慈愛,是讓生存變得容易的最好方式。 食物必須美味 慢慢品嘗食物,如此就會感受到美味,這就是經營生命的根源。這個有害、那個有養分等,人類一直以來就是如此做出區分,而區分的起點就是美味。因此無論如何,食物必須美味。 然而,現在有愈來愈多的人吃不出味道。 擔任聖路加國際醫院副院長的細谷亮太醫師曾說:「工作愈忙碌的人愈沒有時間料理美味的食物。吃洋芋片和可樂度日,想必這就是現實。」 有人認為,擁有過敏體質的嬰兒之所以增加,就是因為化學調味料等添加物的副作用。實際上,受日本紅十字看護大學之邀在公開講座演講時,當我詢問在座男女約六百名聽眾:「自己熬高湯的人請舉手」,舉手的至多二十人。 在世界各種湯品之中,日本高湯的熬煮方式非常簡單,且能夠恰到好處地讓血液維持在一個良好的狀態。處於日本這種濕度高的地理條件中,高湯扮演的角色非常重大,但若沒有自己熬煮,則不會了解其價值。聽說很多人因為飲食不均衡造成鋅攝取量不足,導致味覺障礙。簡單、方便的料理和飲食沒有辦法保護我們的生命,這想必是包括NHK在內,所有烹飪節目的功過。 攝取好的食物,將會確實轉換成生命。生命本身比你想像地要求更好,請大家千萬不要忘了這一點。 日本鯷魚與地球暖化 然而很可惜地,地球和社會環境現正朝著不容易生存的方向前進。 例如香川縣伊吹島,最近完全捕不到日本鯷魚—美味魚乾高湯的原料,原因據說是做為日本鯷魚食物來源的植物性浮游生物減少。 二○一○年,英國的科學雜誌《自然》曾刊登一篇論文,內容提到植物性浮游生物的減少恐怕會造成海洋食物鏈的崩壞。植物性浮游生物每年減少百分之一,據說比起一九五○年,減少了百分之四十。最大的原因是地球暖化。浮游生物消失,吃浮游生物維生的小魚隨之消失,也就捕不到吃小魚維生的中型魚和大型魚。 從夏天的暑熱可以親身感受地球暖化的威力。日本的夏天愈來愈難度過。在我還是孩子時,情況並非如此,要過了七月中才會真正感受到暑熱,八月盂蘭盆節過後就會舒緩很多。然而近年來,六月十日左右過後就非常炎熱,而且一直持續到九月之後。另外還有過去不曾經歷的集中性暴雨。維持與過去相同的飲食已經無法度過夏日。 一位韓國人曾經如此對我說: 「日本人的飲食順應季節,但我們不同。我們的飲食方式是迎擊季節。」現在或許進入了不採取這種飲食方式就很難生存的時代。 貝類不再發出聲響 不僅地球暖化,從貝類也可以一清二楚地看到海洋的汙染。昭和三十多年(一九五五年起)為止,蛤蜊的產量可謂驚人。突然間卻捕不到蛤蜊,且再也聽不到蛤蜊發出的聲響。大家知道蛤蜊和蜆都會發出聲響嗎?蛤蜊和蜆在呼吸時會發出好像老鼠一般吱吱的可愛叫聲。但最近已經聽不到了。 因為貝類不會動,就算海洋受到汙染也束手無策。核能的問題不用說,包括輻射在內的環境汙染問題嚴重。吃的東西、能吃的東西、吃了也無妨的東西已經愈來愈少,政府卻沒有提出有效的對策。 以前有一次我在洗紅豆時,手和後背出現一種無法言喻的發癢感覺。確認之後才發現,那是經過基因改造的進口紅豆。順道一提,對日本人而言不可或缺的大豆,自給率僅占總量的百分之七。除了油之外的食用大豆占百分之二十五,以卡路里為單位計算的話,食糧自給率僅百分之三十九(二○一五年農林水產省)。 據說養一頭牛需要二萬噸的水。如果考慮到地球逐漸沙漠化,想必接下來的時代日益需要仰賴豆類。 不僅環境問題,看看每個人的生活模式,首先會發現孩子們不吃早餐,年輕人和孕婦也沒有好好吃飯。還有學校的營養午餐,無論花了多少經費改善設施和設備,還是沒有好好地熬煮高湯,重要的骨頭成分也沒有加進營養午餐內。食物距離「守護並培育生命」的根源愈來愈遠。想吃也沒得吃,貧窮也是另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正因為現在是不容易生存的年代,才更希望大家能夠好好吃東西。我希望你們能夠成為過著容易生存生活的人。 容易生存的五大重點 為此,下面舉出五大重點。 ①擁有敬畏之心 首先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擁有敬畏之心。 關於「敬畏」這個詞彙,哲學家鷲田清一先生在專欄引用遠藤周作先生所說的「年輕人不知道敬畏與畏懼的不同」,更進一步說明如下。 與其說是年輕人的問題,我認為更應該說是時代的問題。「畏懼」指的是在強大的力量面前感到膽怯、退縮;「敬畏」指的是遭遇遠遠凌駕於自己之上的事物而感到震撼、恐懼。人類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拒絕將自己置身於超越自己的事物所做出的審判前。但也因此對自己的要求不再那麼嚴格。(二○一七年二月三日《朝日新聞》朝刊<季節語錄>) 詞彙非常重要,如果不再使用「敬畏」這個詞彙,那麼就連這個詞彙的概念和態度都會失去。正如鷲田先生所說,敬畏的對象是遠超過自己的事物,面對的態度不是「膽怯、退縮」,而是「鎮靜心靈、尊敬這個事物」。現在這個時代似乎逐漸遺忘了敬畏之心,尤其是對食物的敬畏之心。 擁有敬畏之心這件事要如何與飲食和生存連結呢?第一章會有詳細說明。 ②磨練感應力 容易生存和不易生存。追根究柢,我認為分出高下的原因在於感應力。 也許不是大家習慣的詞彙,但「感覺」和「感應」不同。感覺指的是「透過感覺器官的刺激得到資訊」,感應指的是「受到外界的刺激,心靈得到深刻的感動」。 僅是看和聽與累積感應,兩者之間對於生命存在的方式大不相同。現在的社會是否有在培養感應力呢?無法感應的人,當然也無法感覺美味。 料理的好處之一,就是能夠磨練感應力。 真的是這樣嗎?也許有人感到質疑。其實自然而然,只要持續認真面對屬於季節恩惠的食材,就能磨練感應力。如此一來,等到要用的時候,就知道該怎麼做了;也就是說,生存會變得容易。我在東日本大地震之後也如此深刻感受。然而,在現在對錯式教育體制之下,很難磨練感應力。關於這一點,第二章會有詳細說明。 ③培養直覺 感應力是面對外來的刺激而行動的能力,累積這樣的經驗,就能培養出新的能力。與其說是新的能力,更應該說好像是手腳一般的能力。那能力就是直覺(直觀)。 我們會分析並分類我們的感覺和經驗,將其收進「經驗的檔案夾」裡。在面臨困難和危機時,能夠根據需要,瞬間從這個檔案夾裡抽出對應之策,這個能力就是直覺,也可說是「靈感」。 我的母親辰巳濱子是個充滿靈感的人。捏壽司時可以毫無困難地捏出剛好符合客人嘴巴大小的壽司;只要看到蔬菜,馬上就知道蔬菜希望被以什麼方式料理。 我雖然與母親不同,但靈感偶爾也會找上門。說不上來,但我就是知道。我也因此改善了許多事。 有一位名叫中村勝宏的廚師,在二○○八年洞爺湖高峰會議時擔任總主廚,現在是大都會埃德蒙特飯店的名譽總主廚。中村先生對於我在日本製作生火腿一事讚譽有加,那是當鎌倉的風輕輕拂過我的臉龐時閃過的直覺:「如果是這裡的話,可以做出生火腿。」 感應力的根基也許就是直覺。人生在世,如果遇到不如意的事,還是有必要依靠直覺面對。 ④緊要關頭起身迎擊 說到不如意,沒有比戰爭更不如意的事,因為那會讓人失去一切。失去的時候,是一口氣全部失去,所有的一切。這是絕不允許發生的事,人生從此天翻地覆:國際情勢的惡化、全球規模的環境問題和糧食危機。 我在七十歲時,有感於日本當地食材逐漸消失的危機,因此創立了「傳遞優良食材會」。八十歲時,以大豆立國為目標,發起了「大豆100粒運動」。 無論是個人層級或是國家層級,緊要關頭起身迎擊,僅有這樣的決心還不夠,還必須有準備。為了因應緊要關頭,必須記得從身邊的食材充分攝取足夠的營養。 關於這一點,留待第四章說明。 ⑤培養仁慈之心 最後想告訴大家的是仁慈。大家也許會覺得這是一件很平凡的事,但最終還是回歸到這一點。 我之所以開始製作湯品,是因為我用湯品與父親的病打交道長達八年,當時的經驗成為我的基礎。我用纖維粗、不容易吞食的青菜做成湯品,這樣就可以大量攝取。就算無法外出,但一碗湯就可以納入季節的香氣,不僅救了父親,也救了我。 現在,我在教人煮湯時經常告訴大家,希望大家能夠為喝湯的人著想,看到湯品熱氣的另一端所蘊含的仁慈之心。仁慈的基礎來自於「深入生命的程度」。 關於以上五種態度,將在接下來的章節仔細說明。 還請大家細細咀嚼我在此所說的話,還請大家為了容易生存而食,為了容易生存而生活。 因為你的生命不僅是你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