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7 撮記
十二點醒。一醒就聽到施永遠先生的噩耗😣

我同施永遠先生係名符其實既緣慳一面,就係我同Mani 參加學友社既導賞時聽佢講新聞博物館導賞。其實我本來係無機會參加的,也就是說我本來是對他的離開是無感的,畢竟只是一個新聞工作者離世而已。但是,正因為命運,我同佢只相處了短短既一小時,舉手談吐之間已足以嬴得我對佢的尊重❗
緬懷一翻後,我如常生活,係Facebook 睇到一張相,同我而家工作都幾切合呀~

又係Facebook 睇左一篇講微商,講傳銷的影片,很中❗
一點二出門,買36蚊蒸魚飯,睇逆權司機。三點半Christian 返到。
三點五十睇完逆權司機,睇綠皮書,green book。
七點睇完,打陣機,打陣撮記,七點五十出門,同 Christian 買48蚊米線,20蚊蛋餅。八點八返到旺角,九點三食完。
夜晚,係Facebook 睇到一段Chimfunshi猩猩食香蕉既片,好得意,亦勾起我當初去贊比亞既回憶~
九點四十分沖涼洗衫,Christian 今日拎左Mac 機返黎,佢要係旺角整音樂,難得佢有興致,我入佢房睇佢整音樂😂。
佢有一個專業software,with 好多sound library,然後搬埋個琴入房,之後就開始set 壇作法😎雖然佢舊電腦有D Library 搬唔到去新電腦,但整體來說都可以Gen 到音樂!佢既做法,先聽一苜歌,再係琴彈出黎,再用電腦去錄,再係software 入面執。
當我一見到佢執每粒音時,第一感覺係超級time consuming😂終於明白點解有D音樂執到咁靚,背後既成本就係大量時間同精力~我都有彈Canon in D,高山低谷試下,當見到自己既音樂record 左電腦內可以執,個feel 都幾正幾obsess。 最後望一次Christian 由零開始實錄彩虹就完。
玩完都十二點,之後我返房,一點九訓。
跋:
我當時將導賞內容抄寫左係小冊子上,而Mani 則紀錄在電話上,我當時的小冊子已不知在那了🤣好彩有Mani ~
由Mani jot notes 既新聞館既導賞內容:
導賞員:施永遠(前傳媒工作者,曾工作於星島晚報、前香港電台助理署長) 包浩斯式(Bauhaus)建築,門開側面,特出線條,特出窗5條橫線,(logo5條線)。1983年孫先生住2樓,去中央書院返學,住2年,在到受洗。1911年革命成功,1921年返港大講座,在呢到啟發佢革命。當年,大陸文人走到香港開辦報館,現今大部分係商人。中國政府通輯之一陳少帆成立,主張推翻滿清。孫中山、陳少帆、_、_ 王韜 循環日報,開創寫社評、政治評論,沿珠江將報紙運入中國內地。用帆船運。 光緒四年 1878年循環日報,透過廣告可見到社會民生。 The China Mail中國郵報,老闆Andrey __ (譯名德臣西報) 英華書院Morris hill 1853遐邇貫珍,教會報,但不是新聞報。禮拜係西方用字,後期賣給循環日報,要求「禮拜日不準開工」。 中華民國45年(+11年),1984年左右開始,右報開始消失,先沒有工商日報,華僑日報,星島仍然在香港(但一直轉老闆) 。報紙在70-90年代中係黃金時期,開始下降,再有apple daily出現再上升。晚報,截報時間即日中午,晚上00:00印發。 1972年出現海底隊道,間接使晚報消失,因為一般人買晚報搭渡海小輪睇再回家,因生活習慣使晚報消失。 以前報紙會check3個來源才會用,施生:讀新聞會用6何(5W1H)。可以用Image fact check,Google fact check, facebook fact check。 消防細搶(指揮搶救嘅車,私家車),3架細搶出現(重大事故,要走人)。 印上玉扣紙,(又名平版印刷法),工人滾筒印刷法 8種子粒size,有宋體字,仿宋體,工作人員(叫黑手黨)點解記得字粒放係邊?每個鐘頭可執2000粒字,用常用字,不常用字,慣用字(街名,日子),部首,黑手黨會將平時的字眼放在一齊,加快執子粒速度。 子粒要唔要返?大粒會保留,小粒會溶(因為黑手黨要取回字粒,清潔字粒,費時)。以前做晚報,會用長卷,由左至右寫,唔要文字部份,方便編輯會剪走再接駁一齊。黑手黨一工,16小時,鉛有毒。 1985年百萬人大遊行,8號風球,遮打道,司徒華叫徒弟開始行,1點幾,但3點開始,因為太多人要行,行到新華社,北角,行到維園,逗留左10幾個鐘報新聞。第二日如常生活、返工。 Bolex,100呎飛林2分半鐘,記者會帶黑布袋出街,叫人等等換飛林。 枱面有稿紙,如果見到主播拎 主播前讀稿機壞了 上海街寶生銀行挾持人質事件直播,做香港歷史上第一次現場直播,將廠內用的機搬去現場去+搬發射器,現場訊號傳去慈雲山,再傳入屋企。請對面街居民拆去門框搬入機械,再叫居民搬攝影機械上天台。呢件事有個警員陳因建出左名去做藝人。 導賞員係太平山街出世。 晚上,market strategy,會有「拍拖報」,一個價錢賣兩份報紙。 Line to take = 同一口徑 新聞要睇得多,客觀、比較 歷史,新聞,好似,現在/ 過去式 陸中桂,(又名陸浩東/清天白日旗設計師),被捉後斬頭。 當年香港濟水,4日供水一次,每次4小時,但不一定(視乎樓層大廈用戶分配)如果下層有用戶不停水,上層用唔到水。陳橋(橋叔)影出一張相,有3000個高僧去做求雨儀式。 東方,蘋果日報互相競爭,鬥平$1份,堅持了5個月。不斷競爭,新產品出現,係media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