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1 年 5 月 6 日

無力感

  我既人生,充滿著無力感。

  小時候,天真的我不太明白事理,所以沒有比較沒有傷害,無力感算是比較少了,但從去了同學家後再看到自己的家,都會隱隱明白自己的貧窮,但不以為已。

  到了升中時,無力感開始加大,不單只沒有選擇中學的權利(猶記得小六派位果日,好似比副校捉左埋一邊,問我這樣的成績,真的不用讀E間中學,當時我唯唯諾諾不太明白),而且更投身入一個微型社會內,種種人事都令人快速成長,伴隨著的,是一段段難忘的回憶,有的是開心的,但有更多是痛苦的。或許,正是痛苦,才能將人強制抽進舒適區,被迫進化。我總認為,若不是有這麼多的磨練,我是不會有這種思想的。儘管,此刻的無力感還只是關於自身的無力感而已。

  有幸升上大學,開始明白世界很大,在赤航的生活跳進大學的生活其實像以前在舊金山的中國難民—甚麼都唔知,但被迫去知。說一單有趣尷尬記一世的事,記得當年未正式開學時,八月會有一些Ocamp作迎新用,我在午餐時,在手機看到中大的紫色Logo,我問了問隔離的同學這是那一間大學,記得她們似笑非笑地答我,我當刻明白到,我這個沒有想過進大學的人,原來唔知道好多人眼中的common sense,畢竟,這是一個想升讀的三大的Logo。加上我甫Year 1,連moodle都未識用時就遇上了14佔中,這時的我已不是中學生了,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成年人,我在這場運動裡做不了幾多,但我觀察了很多,獲益良多。在大學的時候,尤其是讀五年的課程,我多了很多時間去了解自己,了解世界,從Year 1的上莊social,Year 2 的單車流浪,Year 3 的exchange 實習,Year 4 的知性哲學,Year 5的裝備自己,我已經由一個認不出中大校徽的「中國難民」變成了略懂世界的「舊金山華僑」,正正因為明白世界之大,才知道自己的渺少,而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無力感。 

  到出了社會工作時,剛接到offer 時,才明白到原來自己的package原來唔差,感到自信。但同時,遇上了19年的y反送中運動,此時的我,同時面對著不同的人和事,各種價值觀湧在我的腦裏,而這些價值觀是矛盾對立的,差少少就精神分裂。我不明白,為什麼我無論是在那一邊,都有股身在其中但又無法影響事情去向的無力感。然後,當20年三月我出事時(說來諷刺,當日我是拍拖才出門,身上甚麼都沒有,卻出事了),我深深明白自己的渺少,到頭來我甚麼都做不了,如果我有信教,或許這是上天的考驗,但是我沒有信仰,一直以來都是信自己,無論是中學、大學、以及工作,我都儘力做到最好,現在的感覺就像飛行棋的棋子返回起點重新起飛,總之感覺很累。

  無力感,是一種最容易令人放棄的感覺,我明白好多人或多或少都有這種感覺,無論地位高低財富多寡,只要人有追求,就會有不足,就會有無力感。很多時,被動的無力感是最痛苦的,自過去一年有多,我一直處於被動的狀態,有著一種想時間快過又不快過的感覺,無間斷的精神困擾使我腦內充斥著大量沒有答案的問題,我不斷搵新東西嘗試,抱著一種Gap Year 的心態,有時甚至在想,如果當初一畢業就去了Gap Year ,或者會有不同,不過沒有如果。

  最後,我寄語將來的自己,無力感係一定會有,不能克服亦不能避免,但絕不能浪費光陰守株待兔,You only live ONCE.。(附上今日在田裡看見的夕陽,今天很累,但有活著的感覺)